一
一个国家的政治不仅仅是政治制度、政治体制,还有非制度、非体制因素,这就是政治文化。近现代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视角对政治文化进行了定义,其中美国学者阿尔蒙.德对此作出了详尽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种解释“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 也就是说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领域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现象,是由一定国家、阶级、民族或社会群体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治认知、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政治文化在整个政治体系的运转和制度选择中都起着核心的导向和推动性影响。这种情况下政治文化中的各种因素对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政治系统运行、政治过程、个体政治行为的影响和作用举足轻重,成为左右社会政治系统发展的主导因素。 政治文化本身具有延续性,它通过政治社会化得以传播和沿袭。历经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其政治心理经过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特定的心理定势,其政治思想经过长期的发展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政治思想传统,其政治价值观经过长期的发育养成,形成特定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同时,长期延续、发展形成的政治文化会对社会成员的政治倾向、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产生持久的影响。从而使不同国家、地域、民族之间的政治文化呈现出长期的自我稳定性和相互差异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文化属于社会政治意识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受一定的社会存在、政治统治所决定,并反作用于这种社会存在和政治统治。但是,政治文化不能自动地为社会存在和政治统治服务,必须通过灌输,使其内含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为各社会利益群体所认同和接受,才能切实有效地为政治统治服务。 因此,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实政治体系运行中,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赖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任何政治体系也都有着特属本系统的政治文化,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传播和教育系统,来为国家政权的存在和执政机器的运转提供政治合法性。这种合法性提供了体制的权威,取代个人的权威,提高了国家认同意识和公民责任感,对政治系统的维护产生着重大影响——可以高效率地施政和进行管理,增强政府的作为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期望和利益,从容形成稳定的政治局势。反之,政府的效能就会大打折扣,实际作为就会偏离社会期望,既无法满足人民的利益需求,也不能推动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甚至会由此导致社会动荡政权不稳。 基于这样的现实,政治文化在一定社会中的命运,取决于该社会对这种政治文化的需要状况及与之契合程度,亦即该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与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利益的相关程度。这意味着,各阶层的社会利益群体必然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选择、建构他们认可的政治文化来确立自己的价值趋向,指导、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那么政府或者说政权的掌控者就要顺应社会现实,寻求或者创造反映社会主流意识和符合最大多数人利益需求的政治文化,才能让自己所建构的政治体系居于社会的主控地位,才能让自己的政府更顺畅的运转,才能让自己的政权合法稳固地存在下去。二
有着绵长统一历史和悠久国家政治实体的古代中国,在传统的政治格局中政治的演进中总是渗透着浓郁的文化氛围,文化的演进又充满了政治色彩。 存在于完整的封建社会中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式经济、集权专制的社会利益配置机制、家国混一的宗法制度和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等基础上生成和演进,形成了顺应当时社会存在及时代特征的独特构成,如天人合一的王道政治、德法兼重的治国方略、“变法革新图强”的追求、天道民本理念和吏治思维、华夏中心和大一统思想、 “协和万邦”的既睦共处观念、皇权至尊、圣主期盼和清官认同的政治心态以及个体的修身、内省、庸和意识等等,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淳厚的政治土壤和政治文化氛围。 近两千年的“学而优则仕”即脱胎于中华民族浓郁的被赋予了特殊内涵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儒生们一开始读书便注定要与政治结下不解之缘,成为政治与文化并蒂而生的经典注解。这种政治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古代中国一代又一代政治个体追求权力的强烈欲望,进而形成一整套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如果说官本位标志了古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鲜明特征,那么以人民当家做主为执政根基的社会主义中国,同样阐释了自己独特的突现着鲜明时代特征的政治文化内涵,尤其近三十年以来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这一时期,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和外来的现代西方政治思想、政治意识全方位交融,成为影响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内容构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社会在大量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设备和资金的同时,现代西方的政治思想、政治意识、政治学说、政治风气,诸如民主社会主义、民族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基督教神学等元素和思潮狂飙奔涌般流入底色单纯的中国。民族本色的传统政治文化内容和现代西方政治思想意识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基础相契合,无论精华还是糟粕,交融、传承、沉淀下来,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积极地为自己找寻着恰当合法的存在形式。这就使得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内容显得更加复杂多样,主导政治文化呈现多样化态势, 非主导政治文化则在各个方面离析和化解着主导政治文化对人们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和约束,使一些社会利益关系群体的政治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偏离甚至完全背离主导政治文化的价值指引,造成社会价值取向和认知的迷茫、矛盾和混乱,甚至整体社会承受、民族情绪的不安和失衡。 审时度势,主导政治文化则毫不含糊地明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确认和肯定了三者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这一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最根本点。根据这一原则,主导政治文化更是突出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忠实地代表全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其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并主张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使自己的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程序化、人性化,从而增强中国特色政治系统输出结果的社会认同度。 这种植根于人民群众的主导政治文化以民族性、科学性、民主性、大众性为基本特征,外化为强大的政治意识形态,通过各种政治社会化媒介向全社会进行灌输和教育,在政治文化的系统构建、过程进行和政策完善等各个方面确立了全社会对重大政治问题的价值选择和心理调适标准。而其所主张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政治形态也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当前中国社会各利益群体的根本利益,因此,各利益群体能够从总体上真心地接受这种政治文化对自己的引导和约束。 也正是基于这种认知,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从信念上、实践上彻底解决了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科学的必然的命题。也从而不容置疑地明确了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破坏这一制度——“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三
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受到极大冲击,体现着社会政治文化基本内涵的国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独立性、多层次性、多向度性。其核心价值体系此时则更直接地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民族与民族之间、国与国之间软实力较量的最关键。 和谐社会理念主导时代风尚的社会主义的中国,一种科学的追求“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民主、文明”的政治文化架构体系在这种大时代大背景下孕育、形成、完善。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集全党智慧和经验的一个开创性的科学命题。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又再次着重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十七大则更是以党章的形式庄严确认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时代理念。在我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的情况下,提出确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使其居于核心地位,适应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如东风春雨,对于正踏上科学发展新征程的社会主义中国及时、必然、必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与核心价值相融共生,休戚相通,构成和谐辩证、有机统一的整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和主要内容,决定了整个中国当代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基本性质和基本方向。它的提出与确立,从根本上构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软环境,对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民主政治建设产生着深刻影响,从总体上保证着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里社会各利益群体对现行政治制度合法性、合理性、科学性的认同,使他们在思想意识、价值取向、政治行为上同共产党和政府权威自觉保持一致,成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政治资源主体,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治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在当下多元的政治文化格局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导引和规范作用,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化、科学化的顺利进行, 有利于确认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提高全民族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也必然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投身于建设大国强族的伟大事业中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的最新成果,有着科学的必然性、广泛的适用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它超越以往任何政治文化价值体系的感召力、整合力、引领力和共同的价值目标、理想追求,成为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强大精神纽带。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民心、鼓舞斗志,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前提,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目标,引领中华民族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成为实现全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本文作者系民进廊坊市委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