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进一步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需要继续解放思想,需要顶层统筹协调,需要辩证处理好各种关系。否则,即使增加了投入,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工作思路和政策都源于对文化建设规律的理解和把握,这是近年来我在进行文化调研中得到的体会
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需要全社会的持续努力。文化是民进的主要界别之一,民进一直持有在文化领域建言献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进行调查研究。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听到群众的一些呼声,都促使我们不断深入地思考。感到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需要辩证地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魂”和“体”的关系。文化具有双重属性,即精神属性和商品属性,这个认识对于现阶段文化方针的制定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当代中国文化之“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切文化产品只有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才有主心骨,才有精气神。当代中国文化之“体”则有多种形态,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只有把“体”做大做强做生动,才能使文化之“魂”广为传播、深入人心。“魂”决定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在当今全球化加剧的时代,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核心价值理念不仅在国内要起到打动人心、凝聚人心、促进同心同向的作用,而且能够成为国民在思想认识与待人行事中的准则,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社会和谐与人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核心价值观都是不可偏离、不可歪曲的指针,它们都肩负着传播核心价值观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是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多元投入的关系。文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资金投入体系和机制,能够打破单一从公共财政筹资的局限,形成多元的通畅的资金筹集途径,保护和激发各种各样主体投入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公共财政需要增加投入,但财政投入主要起拨动和引导的作用,社会多元投入必不可少。两年前我到敦煌调研,在短短几天时间里,看到了三种所有制的文化单位,各有各的情况和问题。敦煌博物馆是国有的,维护项目经费基本靠中央财政,但立项的程序和时间往往跟不上实际情况的变化,设想如果辅以某个基金会,社会化运作,公开资金募集和使用的信息,不仅社会关切人士有个贡献渠道,而且博物馆的自主性想必就可以增加了。阳关博物馆是民营的,是当地一个文化人以自己的积蓄投资建设,也收集了不少当地的文物,形成一定影响,但其后续的开放、维持和发展经费仍成问题,是否对非营利的文化设施,只要其规范运行、账务公开,公共财政也可以适当的方式给予支持呢,我认为值得研究。再看到一个港商投资的文化旅馆,定位在让国外高端旅客领略丝绸之路的文化,他提出的口号是“给我14天,还你两千年”,这种模式实际上在“请进来”的同时,起到了“走出去”的作用,这家文化旅馆完全是市场运作,需要的是良好的投资环境。由此可见,文化建设一方面要继续加大财政投入,用好现有的设施,力争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投资,用小钱拨动大钱,在体制和机制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是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保护和发展是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尖锐问题。有一个古城想建地铁,但地下文物又需要保护,联想到北京古城保护上的失误,后发展的古城能否兼顾保护与发展,找到城市发展的新思路呢?又如中原大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我在调研时,为文物的历史之久远、内涵之深厚、数量之众多而震撼,但也为保护设施之简易而感慨。文物保护经费不能“一刀切”地要求地方配套,要根据文物和当地能力等实际情况来决定国家的责任,能否先保证国家级文物的保护标准和国家的投入呢?
四是继承和发扬的关系。中国民俗中很大一部分包含了科学的道理,只要我们好好去认识祖先的英明、高明之处,大家就会对中国的古老文明有发自内心的崇敬,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也不会仅仅停留在猎奇而已。譬如腊月二十三,按中国民俗,家家要进行大扫除,它有驱邪的意义,同时也可能是请灶王爷上天报告人间干干净净的喜讯,其实这个习俗同时蕴涵着适应节气的变化、阴阳的消长,追求卫生健康的科学意义。能否就把这一天设为全民卫生日呢?家家户户大扫除,机关单位也扫尘,把这一天变成大扫除日。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孕育出无数伟人和历代先贤,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值得我们去保护,并与时代气息相切合,在保护中弘扬,在弘扬中继承。
五是教育和文化的关系。教育和文化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社会发展不可能没有文化,而文化的传递和发展又依赖于教育。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所以有时教育也直接被归纳为文化范畴(当然不是狭义的文化概念)。随着文化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随之提升;教育通过培养人来传承和积累人类文化,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