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八方论坛>>评论交流

关于荀况人定胜天的光辉思想——《荀子》读后

作者:admin文章来源:点击数:0更新时间:2014-08-20文章录入:admin字号:

      《荀子》一书,相当完整地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理论家和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况的著作。
      读罢《荀子》一书,荀子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光辉思想让我感动。他说:“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熟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批判地吸收了儒、墨、道中关于“天”的合理内核,把天道自然无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适当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人定胜天”的光辉思想。
      在《天论》中,荀子提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里的天,是自然或自然界,是客观存在。
      荀子把“天”直接解释为自然现象,提出自然界的起源是“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礼论),说明自然界的生产发展是天地阴阳变化的结果,这种变化没有意志、没有目的。人们看不见自然界在工作,但能看见自然界在变化,看见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育。这就是自然界本身具有的生机或功能,而不是孔子墨子讲的上帝的力量。所以,荀子的天没有神秘主义的色彩。
      荀子也指出,社会的治乱兴亡,个人的贫穷与富贵,也与天无关。他说:”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厉,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所以,治乱不是由天决定的,而是人为的。进而他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观念。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这已成为人生的颂歌,伟大的名句。荀子第一次把人类自己的力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人类这种力量与气概,荀子又把它提到了与天地参的高度。
      这种与天地参的气概,又是人区别于众多物种之所在。当代哲学家李泽厚评价道,如果说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先树立了伟大的个体人格观念,那么,荀子便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先树立了伟大的人类族类的整体气概。我很赞同这一说法。这种人与其他物种有所区别的气概则表现为:“为之,人也;舍之,兽也”(《劝学》)“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生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王制”)
      所以,荀子的“类”,是具有一种现实性的社会内容。突出了人的主宰万物而与天地并立,无需任何神意干预的奋斗理想。所以,人世的治乱,由人类来解决。
      那么,人类又如何做到“制天命”达到与“天地参”呢?那就是学习。
      首先要学习礼义。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强调必须用“礼”来约束、规范、节度人的自然欲求。他说,人性都是天生而成的,无论贤愚、或不肖之人,其本性都一样,礼义道德等社会规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了教育,学习以后才会有的,圣人也是学习而来的。他说“涤之人可以为禹”(“性恶”),即一般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而不息”(“性恶”),就可以做到像禹那样的圣人。他仍像孔子那样突出“礼”,但是他更突出人的自觉实践,这才是与天地参的基础。
      在荀子这里学习还包括接触自然界、正确认识自然界的功用,使其为人类服务。他说:“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这就是说,人能够正确运用自然所赋予人的职能,正确对待自然规律,充分发挥自然的功用,就能使天地万物为人服务,人就成为自然的主人。“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不但把孔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经验之谈,提到极为重要的理论高度,而且它也成为荀子整个理论的脊梁骨架。
      荀子提出“天人之分”,是为了突出人的实践精神,只是这种思想不像孟子那样充满了神秘主义的意志的内容罢了。荀子说: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其时,故五谷不绝耳百姓有余食也。…圣王之用也:上察于天,下错于地,塞备天地之间,加施万物之上。”(“王制”。)可见“天人之分”也必须“顺天”。
      荀子“人定胜天”思想的提出,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水平有了提高,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关心生产并充满着改造自然改造旧的社会制度的信心。
      荀子的思想就是这一时代特点的体现。客观上,他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概括起来,我以为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对《易传》的影响。《易传》作为《周易》的一部分,是对《易经》的解释、说明、补充和发挥。《易传》最大的特点是,沿袭了荀学中刚健奋斗的基本精神,舍弃了“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具体提法,把他们改造为“天行健(或“天行,乾”),君子以自强不息”,赋予自然以人的品德色彩,创造性的建构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成为整个儒家最基本和最高的哲学典籍。
      其二是,对后世的理想人格的构成有深刻影响。荀子在强调利用外物的同时,更强调人自身的实践。在他这里的实践则是一种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他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种勤劳坚韧、孜孜不倦、愚公移山式的实践行动精神,不正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吗?
      其三是,荀子的“天人之分”使儒家学说没有陷入神秘主义、宗教主义。孔子以后,儒学分为八派。其中孟子在儒学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孟子把孔子以“仁”释“礼”,将外在的社会规范内化为自觉意识发扬到了极至即前面说到的“尽心知性”的“内修”。如果遵循孟子的路线发展下去,儒家很可能就会限于神秘主义和宗教里了。正是荀子强调人定胜天的态度,重视外在实践的精神,才冲淡了这种神秘的方向。荀子的这一点,则是发展了孔子仁学的实用性,在中国哲学史上和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写到这里,关于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我感触很深。
      忽然想到多年前读过的《白杨礼赞》一文,其中“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不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吗?
      想到伟人毛泽东领导中国人奋斗的历程和他的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诗词“欲与天公试比高”。难道这不是人类参天地的精神吗?
      想到伟人邓小平敢于冲破历史思想禁锢,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领导中国人走向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气魄与胆识。
      想到当今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领导中国人民实践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重任。
      想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以为“以人为本”的含义在更大程度上是,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挖掘人的潜能去开拓创新,通过积极地社会实践去创造更大的社会价与财富,让价值与财富反过来服务人本身,让人的一生更幸福,让社会走上良性(科学)发展的轨道。
      所以,国家出台的利于民生的政策是以人为本,而各行各业的管理者如何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以此激发员工的劳动、工作热情,让人们认识到自身“与天地参”的伟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则更是“以人为本”。
      把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与时代特征有机的结合,才能唱响时代发展的最强音,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彰显自身的优势,才能在传承与发展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站内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