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没有一本书,里面没有一个重复的字?不是痴人说梦便是无稽之谈,怎么可能会有这样一本书呢?不过还真有这么一本书。名字就叫做《千字文》。
《千字文》,顾名思义全文仅有一千个字,全无重复。《千字文》四字一句,每句成文,首尾连贯,层层深入。《千字文》立意高雅,含义隽永,视野广大,气势雄厚,辞藻华丽,文采斐然。《千字文》对仗工整,条理清晰,韵律妥帖,平仄流畅。《千字文》字字珠玑,引经据典,行文流畅,通俗易懂,易于咏诵,读来朗朗上口。《千字文》把生活哲理同诗情画意揉在一起,有条不紊的介绍了天文、自然、修身养性、人伦道德、平治天下、地理、历史、农耕、祭祀、园艺、日常生活、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
《千字文》既是一篇四言长诗,也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可谓是最为精简的中华传统文化纲要,也是世所公认的中国古代识字教育的最高境界。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其为“绝妙文章”,清代褚人获称赞其“局于有限之字而能条理贯穿,毫无舛错,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
《千字文》原名为《周兴嗣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文》,是用来教授儿童基本汉字的一首长诗。所谓"周兴嗣次韵",次是编排次序,韵是按照韵部、韵脚,把它编排起来。因为是奉皇帝的旨意承办的,因此前面加一个敕字,敕就是皇帝的昭命。
周兴嗣,字思纂,梁武帝时官拜员外散骑侍郎。员外散骑侍郎是官阶,散骑的原意是没有很具体的事情做,只是散跟在皇帝身边的顾问侍从。侍郎是当时政府部门"省"(今天称"部")的最高领导。那为什么又加上“员外”呢?,因为皇帝有旨,特别在正常编制之外,再加一职。所以周兴嗣这个侍员外是正常编员以外加设的职位郎就叫员外散骑侍郎。
《千字文》作于梁武帝大同年间,距今有1400多年了。相传,梁武帝为了教育皇室子弟练习书法,他令一位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字,每纸一字,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这一千个字毫不相干,杂乱难记。梁武帝召来自己最信赖的文学侍从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命他将这一千字连贯成章。周兴嗣接受任务回到家后,他苦思冥想了一整夜,终将这一千字联串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周兴嗣因出色地编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赞赏,不过周兴嗣因一夜成书,用脑过度,次日已是鬓发皆白。
《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一起,构成了我国最基础的“三、百、千”启蒙读物。袁枚《随园诗话》中说,“漆黑茅柴屋半间,猪窝牛圈浴锅连。牧童八九纵横坐,天地玄黄喊一年”,此之谓也!
《千字文》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用于启蒙的识字课本,秦代有李斯的《苍颉篇》,汉代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蔡邕的《劝学篇》,史游的《急就章》等,这些被称为“字书”的作品只有《急就章》对后世产生了影响。《千字文》之后,尤其是宋以后,童蒙读物层出不穷,数目众多,这些作品各有长处,但它们的一个共同缺点就是文采稍逊,即使像《三字经》这样的作品也无法与《千字文》的文采相比。章太炎曾说《三字经》与《千字文》比较,有两个不足,即“字有重复、辞无藻采”。
《千字文》在文采上独领蒙学读物风骚,堪称训蒙长诗。《千字文》因为内容精、文辞美,渐渐地成为流传时间最为悠久,影响最为广泛的童蒙读物。
《千字文》不仅被馆塾师用作儿童识字,亦为社会上诸多行业所采用,如考场试卷编号,商人帐册编号,大部头书籍编号之类皆以《千字文》字序为序。宋代真宗时编成的《道藏》,分装在400 多函中,每一函都按《千字文》的顺序编号,起于“天地玄黄”的“天”字,终于“宫”字,所以人称之《大宋天宫道藏》。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贡院,每一间用于考试的号房都用《千字文》来编号。《儒林外史》第二回描写屡试不中的周进到省城参观贡院时的情景:“到了龙门下,行主人指道:‘周客人,这是相公们进的门了。’进去两边号房门,行主人指道:‘这是天字号了,你自进去看看。’”用《千字文》做较大数字的项目编号这恐怕是周兴嗣始料所不及的。
从第一句“天地玄黄”开始,至第三十六句“赖及万方”为第一部分,为《开天辟地章》,从宇宙诞生、天地开辟讲起。有了天地,就有了日月、星辰、云雨、霜雾和四时寒暑的变化;也就有了孕生于大地的金玉、珍宝、果品、菜蔬,以及江河湖海,飞鸟游鱼。一直讲到人类出现以后,中国太古和上古时期的历史。讲述了三皇五帝和商汤、周武王时盛世的表现,即文中所说的“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最后以人类社会组织的出现和王道政治制度作为结尾。这部分内容既自成体系,又是下面三部分的奠基,非常重要。
从第三十七句“盖此身发”开始,至第一百零二句“好爵自靡”为第二部分,为《伦理纲常章》。第二部分重在讲述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也就是修身工夫。指出人要孝亲,珍惜父母传给的身体,“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做人要“知过必改”,讲信用,保持纯真本色,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及以下四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接着文中对忠、孝和人的言谈举止、交友、保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天地人三才,人顶天立地,是世间最重要的。把人做好是我们这一生的头等大事,不会做人就不会做事。
自第一百零三句“都邑华夏”起,至第一百六十二句“岩岫杳冥”为第三部分,为《华夏辉煌章》,讲述与统治有关的各方面问题,包括国家、政权、政治、政令等有关的内容,最后用几句话赞美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壮丽的山河和秀美的景观。此章首言京城形胜,极力描绘都邑的壮丽,“宫殿盘郁,楼观飞惊”。京城之中汇集了丰富的典籍和大批的英才,“既集坟典,亦聚群英”,这是第三部分的第二层意思,重在叙述上层社会的豪华生活和他们的文治武功。最后描述了国家疆域的广阔和风景的秀美:“九州禹迹,百郡秦并……旷远绵邈,岩岫杳。”这一部分内容,行文流畅、语言优美、气势磅礴,如能随文入观的读去,实在是一种真善美的教育和享受。
自第一百六十三句“治本于农”起,至第二百五十句“焉哉乎也”为第四部分,为《立身处世章》,主要描述恬淡的田园生活,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不为名利羁绊的人们,对民间温馨的人情向往之至。这部分内容既自成体系、独立完整,同时也是前三部分内容的推进,是整篇《千字文》文字最多的一部分,《千字文》在此部分达到高潮。读来不禁使人对“结庐在人境”的朴素的人间生活憧憬之至,同时珍惜人生、热爱生活之心油然生起,对我们喧嚣的心性很有抚慰与镇定作用。
《千字文》的流传,隋唐之际的智永和尚功不可没。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他用30 年的时间,摹写了800 本真草《千字文》分赠浙东各寺庙。智永的这一举动,既保存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又使《千字文》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智永之后,历代书法大师写《千字文》者比比皆是,著名的有怀素、宋徽宗、赵孟頫、文征明等。他们的作品流传很广,书体与风格各异,可谓千字千姿,无疑大大促进了《千字文》在民间的传播,大大提高了《千字文》的知名度,而且也为世人留下了伟大的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