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题记
轻启时光之门,漫步岁月长廊,回到那个因久远而模糊的岁月,听父辈讲那过去的故事。每一刻都值得被珍藏,每一个开始都充满无限可能。
时光之旅——衣
1978年,我的父母当时还是稚气未脱的小孩。据母亲讲,那时候因为家里的兄弟姐妹多她几乎没穿过什么新衣服,都是穿大姨二姨穿剩下的。而大姨二姨的衣服也大都是因条件稍好一点的亲戚家接济而零零散散得来的。真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有一年冬天,母亲给别人编了一个冬天的草席,从早到晚,天不亮就起床,陪伴她的是朦胧的月色,夜里一直编到后半夜,只有那盏煤油灯记录了她熬过的每一个夜晚。多少个忙碌的白天后的黑夜,多少个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终于她压榨干了自己的闲暇时间编的席子换来了一些零用钱,她日思夜想的就是能穿上一件新衣。于是她狠狠心给自己买了一条新裤子,圆了一个正值爱美时期的少女梦。就这还被姥姥责怪了很长时间,而那一整年,她只有那一条还能穿的出去的像样的裤子。她每天都穿,脏了就等晚上洗干净,放在火炕上烘干,第二天接着穿。一件新衣承载了一个少女多少追梦时光!
而如今,千人同款,穿衣只为遮体避寒的时代已成过去。时尚个性,想穿什么就穿什么的多元化审美时代已经来临。服装的风格、色彩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正装、商务装、礼服、中式装到工装、运动装、休闲装、亲子装,如今的服饰成为勾勒个性、体现风貌的方式,场合不同,喜好不同,选择各异,尊重个性,传播文化。这无不显示着中国人的与时俱进,不止有传统的内敛,还有更为广阔的包容和接纳。
时光之旅——食
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活虽然已经好了很多,但是在农村,人们的主要食物还是玉米面饼子、高粱米饭。大米和白面都是过节日和有客人的时候才会吃到的。有的人家求人帮忙干活,给做得最好的伙食也就是高粱米饭和豆腐拌酱。
家里是没有电饭锅、煤气灶的。无论做什么,都靠家里唯一的一口烧柴火的大锅。每次做饭的时候,要用锅先烧几壶热水。然后再做饭,饭好了,再弄菜。夏天和秋天还好,家里会在园子里自己种一些蔬菜。一到冬天,就只有萝卜、白菜、土豆和酸菜。养的鸡生的蛋也要攒起来留着卖钱,肉更是很少买的,零食就更别想了。那时候一到冬天小孩子就开始盼过年,因为只有过年那一天,是可以大口吃肉的,爸爸妈妈也会给孩子们买一些糖果和小食品。“大白菜当馅,有馅就是年”,“炒菜就白酒,年年都要有”那是那个年代的人梦寐以求的呀!母亲回忆说,小时候最有成就感的是到鸡窝里掏鸡蛋。母鸡一叫唤,她就屁颠屁颠跟在大人后面去掏鸡蛋,碰上一天有好几只鸡下蛋的时候,那就更是欢喜的不得了,一只小手抓一个,走路都轻手轻脚的,满是小心,仿佛擎着一个婴儿,眼角眉梢全是笑。带着母鸡余温的鸡蛋在母亲眼里简直就是过年,因为母亲的妈妈说过,每天攒下一个鸡蛋,等到过年家人就能吃上肉饺子,母亲就能穿上新衣服了。对新衣服的渴望在儿时的母亲眼里胜过金子,再说那时的母亲也不知道金子是何物,它怎么能比鸡蛋给她带来的诱惑大呢!所以每天能掏上一枚鸡蛋对儿时的母亲来说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一枚小小的鸡蛋又承载了家人多少希冀呀!
如今,饭碗里的艰难岁月已成过去。各地食品上餐桌,天南海北来相聚。绿色健康成潮流,商超一逛全都有。人们追求的不单是吃饱吃好,更要吃出健康,吃出品味。从勒紧腰带到凭票购买,从空空的菜篮子到天天过年的百姓餐桌,从追求精细粮食再到粗细粮搭配重新成为时尚,饮食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不仅用味蕾直接体验了食材的酸甜苦辣,还借岁月吃出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看今朝,舌尖上的中国、老百姓的餐桌诉说着我们的生活如蜜甜!
时光之旅——住
四十年前,如果你在农村,见到的最多的房子就是土房和石头房。一般都是两间。一间当厨房,有一口大锅和大水缸。一间有一铺大炕,铺着炕席。全家人都睡在一起。房子低矮简陋,夏天漏雨,冬天漏风。到80年代。我们这里开始流行一种叫四平房的房子,用砖砌的,然后用水泥和彩色的沙子造型,一般三间。从那时起,孩子们可以有自己的房间了,不用和大人挤在一起。房子的房顶也不再漏雨,不用再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父亲经常说,小时候最大的奢望就是能有一张自己的床,自己的空间。我不解。一次父亲喝了酒后幽幽地说,那时,全家人挤在一个土炕上睡觉,连翻身都费劲,更不用说有自己的小空间了。冬天还好,挤在一起还能取暖,可到了夏天,兄弟姐妹挤在一起,且不说有多热,都是半大小子、半大姑娘,实在是难堪。所以父亲和爷爷就上到房上,一个凉席,一把扇子,数着星星过了一夜又一夜,逢到晴天还好,单是有多少个夜晚风雨来袭,爷俩睡梦中被浇醒,狼狈地跑回到屋里打个地铺到天明。父亲说这些的时候,不无自嘲地说,这些也算是我们童年的珍贵回忆吧,乐趣也好,苦趣也罢,今天的你们是无福消受啦!父亲的生活我无法彻底参悟,只是中学老师朗读《项脊轩志》的情形又浮现在眼前: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一座老屋,一段旧时光,永远的记忆!
进入到21世纪,随着商品房的不断发展,中国房地产产业的不断完善,人们在居住方面的选择越来越多。且不说大都市的高层住宅区、复式楼、花园小区、特色别墅,也不说县城也是高楼林立,小高层、电梯房越来越成为幸福生活的标配,就连农村村民住房在追求房屋宽敞的同时,还在追求着美观舒适、节能、防风抗震、环保等,住得舒服,住得开心,实现了“有房住”到“住好房”的转变。住房舒适宽敞,窗明几净,现代化家具一应俱全,电、煤气、太阳能成了主要生活能源;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冰箱、空调、热水器、洗衣机等成了家庭必备之物;客厅的沙发、液晶电视、茶几处处透露出现代化气息。无数家庭“住有所居,安居宜居”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房子是家,是安宁,是避风的港湾,是温馨的心灵花园!
时光之旅——行
说到交通工具,永久牌自行车是当年家中引以为豪的大件,父亲一说到它就特别来精神,那是爷爷当年排了一天一夜的队从大城市里买来的,在当时的农村绝对属于“豪车”。而一般情况下这辆“豪车”是轮不到父亲来享用的,只是在家中有个大事要事需要办时,才会让它出马。比如有人家要娶亲,借来一用;比如有人生病了,需要到城市里去看病。父亲能轮的上的时候是“豪车”落灰了沾泥了,父亲去给它彻底擦拭,这样之后会有一小会的时间骑着它兜兜风,这便是幸福时光了!据爷爷奶奶说,他们结婚的时候,奶奶是坐着大马车嫁进来的。那个时候,家家户户会养马或者驴,那是七80年代农村的主要交通工具。摩托车和三轮是有钱人家才有的,而一个村里也几乎没有有钱的。大部分的家庭,出行就是两条腿,自行车或者马车已然算得上富有了。而公共交通,在年长者的回忆里,“村里就只有一辆早上去县里的客车。无论是学生上学,还是人们出远门,都只能先坐这个客车然后倒车,这辆车每天都人满为患,挤不挤得上去,全凭运气。犹如闷罐的客车在坑坑洼洼的路上颠簸,让站立在车厢里的人上坡时身子向后仰,下坡时又向前伏,一趟车乘下来,正常人都觉得疲惫,车上还不时发生因颠簸产生的呕吐……”
乡间小路,也大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尤其是雨天,道路泥泞不堪,偶有从此经过的城里来的小汽车也都卧槽于此,无能为力,好在老实厚道的村民见此总会喊一嗓子,招呼上老乡,甩开膀子为小汽车助力。
如今,无论是主要街道还是乡村小路,都铺了水泥路和油板路。人们在出行方式上的选择更加多样,共享单车、公交、地铁、汽车、高铁、动车、飞机,交通工具的多样化使我们彼此间的距离不断减小。早上还在白雪皑皑的北方家中吃早餐,下午就到了天涯海角赏风景。从主要依靠步行,到拥有第一辆自行车;从时速几十公里的绿皮车,到时速300多公里的高铁;从长时间排队只为搭上一辆公交车,到如今手机一打开就能叫到网约车……中国居民的出行方式与时代一同在奔跑。
时光之旅——信
通讯的方式靠书信,在从前也是唯一。“异乡思故人,家书抵万金”是那时节的真实写照。从书信到微信,让距离不再是距离。
木心的《从前慢》中有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外婆的记忆里,那时邮递员每天骑着墨绿色的自行车走村串巷送信,那时候的人们每当收到一封信件时,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总有一种迫不及待地拆开看看的兴奋。
或许你还记得第一次通过电报知道远离自己身边的亲人在外一切顺利;或许你还用过手摇电话一遍又一遍地传递单位通知和下达文件;或许你还曾为腰间揣着BB机而得意,“对,我这是汉显的!”;或许你还曾边走路边挥舞着你的“大哥大”,旁人一看就知道你不是老板就是大款;或许……
实在有太多这样的或许。电报、手摇电话、BB机、大哥大、手机、3G……这一连串耳熟能详又让人回味无穷的字眼,在父辈人的记忆深处留有着一份属于它们各自的空间回廊。
新时代,书信成了稀罕物,而我们一跃成为世界上手机、网络第一大国,上至七八十岁的老翁老妪下至几岁的少年儿童,人人有手机,人人用手机已是稀松平常。
手机的用途又岂是一个“全”字了得。接、打电话,听歌、听戏、听说书,算数、算账、制表、摄影、录像、看视频,闹钟、手电、下棋打牌、就医问药、收发信息、刊登广告、手机银行……一机在手,无所不能。难怪有人说,出门第一要务带手机,否则,寸步难行。
有了手机,地球成了地球村。即使大洋彼岸,可通过视频对话,当面交流。有了手机,视野开阔,交往广泛。五花八门的群应运而生。什么家庭群、家族群、亲朋群、发小群、同学群、战友群、闺蜜群、驴友群……
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通讯难题竟在改革开放的短短四十年中轻松搞定,仿佛穿越了时间隧道不能不令人惊奇。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年,这条时光长廊见证了无数个家庭、无数个生命的奋斗与成长。从衣食住行信的点滴变化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飞跃,更是一代代中国人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精神传承。
昔日的缝缝补补、新三年旧三年,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艰辛与坚韧;而今的时尚多元、风格各异,展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从破旧的土炕到宽敞明亮的现代化住宅,从寒冬中的草席编织到四季丰收的丰盛餐桌,从泥泞的乡间小道到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与高铁网络,从隔世般的书信等待到实时的网络通讯,曾经的艰苦岁月化作今日的美好记忆,镌刻在每一个中国家庭的心中。
七十五年的岁月长河,我们走过风风雨雨,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春天。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那一盏煤油灯下的深夜编织,那一条新裤子的简单幸福,那一枚温暖鸡蛋的欢喜,早已融入了今日的幸福生活中。如今的我们,不再为温饱而忧,不再为出行而难。绿色健康的饮食理念、舒适温馨的居住环境、便捷高效的交通工具、智能化的通讯设备,这些无不彰显着新时代的光辉与美好。
每一个家庭的变化,都是国家进步的缩影。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梦想的彼岸,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信满满地迎接未来。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我们不仅庆祝着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更在为每一个普通家庭、每一个普通人的奋斗与幸福而欢呼。因为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汇聚成了今日中国的伟大画卷。
展望未来,我们满怀希望。新中国的每一天,都将续写新的辉煌。每一个家庭的故事,都将成为时代的赞歌。让我们怀着感恩之心,铭记那些不平凡的岁月,用奋斗和拼搏,书写更加灿烂的明天。七十五载风雨兼程,七十五载春华秋实,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愿我们美丽的家园幸福安康!